Memory of the Lake

稻草人/2024-08-31/0 message/696 views

lake.jpg

王母湖和故居之间隔着一大片田野,田野间点缀着几个村落,单程大约几里路。外婆家在王母湖对面,儿时交通不便,母亲常常带我们步行穿过田野,抵达王母湖,绕湖半圈抵达外婆家。整个路程需要半天,但我们多年往返,从未感觉艰辛。

儿时的玩伴们大约也有着各自的记忆,往往一人提出去王母湖玩耍时,其他人都能随时响应。我们常常约定在天亮前集合,然后气昂昂地朝东出发,穿越熟悉的乡间小路,花费大半个小时后,抵达王母湖时,刚好能看到朝阳从湖的那一边升起。

田野和湖面之间有着高高的长堤,抵达长堤时,我们能清晰地听到堤那边波涛的哗哗声,疲惫的脚步仿佛瞬间被注入了力量。当攀上长堤,眼前豁然开朗,白茫茫的湖面远接着东方极目处的红霞,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,精神亦为之一振。

王母湖虽然没有整洁的沙滩,但依然是我们最喜欢的玩水之地。浅浅湖水底部的细泥上,常常交织着贝类游走时刻下的划痕。找准一条划痕,沿着轨迹就能找到正在溜达的贝壳。划痕的深浅与贝类的大小成正比,顺着最深的划痕一般能找到手掌大的河蚌。

不知道从何时起,找到的河蚌打开后,在一边内壁上可以发现明显的观世音蜡像,高约五厘米左右,坐在莲座上,栩栩如生,基本一半以上的河蚌都有一模一样的蜡像。如果说蜡像是天然形成的,绝不会如此逼真且数量如此之多。如果是人为制造的,又如何能在鲜活的河蚌内壁上刻上蜡像?此情景在往后的余生中再未见过,却时时萦绕在我心头,成为我儿时的一个未解之谜。

长大后,互联网越来越发达。我曾试图搜索关于蜡像的消息,但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很少。最后,我找到一篇新闻报道,提到某地发现了长有观世音蜡像的河蚌,配了一张模糊的图片,文章本身没有结论。

再后来AI技术兴起,搜索变得更加便利,我终于找到了答案:

中国养殖珍珠的河蚌内壁出现观世音像,是一种人为的干预和技艺。这涉及到一种被称为“插核养殖”的技术,其中包括以下步骤: > 1. 挑选合适的河蚌:选取健康、适龄的河蚌作为养殖对象。 > 2. 植入核珠:将带有观世音像的模具或模板嵌入到河蚌的内壁。这些模具通常是用塑料、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的,形状是观世音的图案。 > 3. 蚌体愈合:河蚌会分泌珍珠质(主要成分是碳酸钙),逐渐覆盖模具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珍珠质会逐层覆盖模具,形成珍珠。 > 4. 生长期:河蚌需要在水中养殖一段时间,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到几年不等,具体时间取决于所需珍珠的大小和质量。 > 5. 取出珍珠:当达到预期效果后,养殖者会将河蚌打开,取出形成的珍珠和模具。模具上的图案会被珍珠质复制,从而形成带有观世音像的珍珠内壁。 这种技术不仅用于观世音像的模具,还可以制作其他各种图案和文字,是一种展示珍珠养殖技艺的艺术表现方式。这类珍珠通常作为艺术品或宗教礼品,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和收藏价值。

看到谜底的那一刻,悬了将近三十年的谜题终于解开,但我却有些后悔,或许不该去寻根究底,这和答案无关,而是和儿时的那份神秘感和美好念想有关。

如今交通四通八达,我再也不需要沿着王母湖畔步行去外婆家了。外婆已经离世二十余年,王母湖也渐渐变成了我记忆中的一个特殊符号。

前些日子返乡时,我一时兴起,载着孩子和外甥把车开上了长堤,沿路追寻,却再也没找到儿时的景象。

Guess what you like
Leave a message
Recorded movies watched, landscapes, and some scattered words.
©2024 Scarecrow Blog. All rights reserved.